就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言, 这些村落的土著民族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图)
首先, 气候变化从根本上威胁到了当地土著民族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由于冰川的消失和降水量的减少, 导致当地诸如泉水和湖水等饮用水水源干涸和减少, 造成了饮用水缺乏。
其次,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民族的生计方式。
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是安第斯山土著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 在旱季的农业田地灌溉和畜牧业草甸用水主要依靠安第斯山冰雪的周期性融化, 而冰雪的迅速消失使得半农半牧生计方式面临缺水的困境。
同时气温升高和极端气候现象也打乱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带来了以前没有的病虫害, 导致农业减产甚至绝产。
第三, 为了应对近年来愈加严重的病虫害, 土著民族被迫开始购买和使用农药;为了应对干旱, 土著民族开始购买引水和灌溉设备, 上述开支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四,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了当地土著民族的生态环境安全。
迅速融化的冰川能在短期内增加水流量, 不仅导致了河流流量不稳定, 而且还引发了洪水、山崩和泥石流等灾害, 威胁着当地土著民族的村庄和农田安全。
第五, 气候变化间接影响到了当地土著民族的身体健康。
由于缺乏足够的饮用水, 很多动物、牲畜与人共用同一水源, 导致了病菌污染水源, 而当地缺乏薪柴来烧开水, 因此大部分土著民族都直接饮用生水, 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胃肠疾病。
第六, 气候变化改变了当地的以植物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导致当地土著民族治病时主要依赖的植物药材变得稀缺, 而由于当地缺乏现代医疗条件和设施, 因此土著民族的健康受到威胁。
第七, 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国际矿业公司得以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 同时很多国际豪华酒店也在当地建立, 矿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矿业公司为了矿产资源的勘测和开发毁掉了更多的冰川。
高海拔地区的矿业和旅游业开发, 污染了水源和土地, 威胁了土著民族的健康和生计。
1. 土著民族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
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基于土著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生产, 虽然没有科学模型等数据的支持, 但却是对气候变化的发生和影响最直接的感知。
首先, 气候变化导致对时间的感觉产生了变化, 也就是感觉时间比以前更快了。
土著民族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改变了农耕作息的时间:在三十多年前播种的季节在9月而收获的季节在5月, 有时候甚至在6月和7月份, 而今天播种的季节改为10月份, 收获的季节则提前到了4月份。
其次, 气候变化导致了日常气温的升高。
土著民族认为现在的太阳日照更为强烈, 例如很多男性村民说三十年以前还可以在日照下从事农活劳动, 但是现在已经不能忍受了;很多女性村民发现以前晾晒衣物起码要三天, 而现在一天甚至一个下午衣物就干了。
同时, 越来越多的女性和儿童出现中暑的症状, 因此在民族服饰上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白色布料, 土著民族女性认为这样可以反射热度并抵抗紫外线, 降低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第三, 气候变化导致了冰川的融化。
土著民族认为现在冰川正在逐步往高海拔后退, 很多山顶的积雪都已经消失了, 河流的水量也变得小了。
2. 土著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 土著民族开始恢复应用基于传统知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和技术:
第一, 恢复应用关于植物和动物的传统知识, 特别是可以治病的草药、可以食用的野菜和可以增加土地肥力的植物。
在水源处和河流流经的地方大量推广种植被当地人称为“普塔恰” (Putaqa) 的一种植物, 传统知识认为这种植物可以涵养水资源。
采集可以食用的野菜以弥补农业歉收而导致的食物不足。
第二, 恢复传统的庭院种植, 鼓励女性村民种植蔬菜和水果等作物, 以增加食物的多样性。
第三, 恢复关于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种子的知识, 甄选出耐旱的品种在社区中加以大量推广种植。
恢复耕种一些休耕的田地, 增加土豆等主要作物的种植, 以增加食物来源。
第四, 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 特别是水源林。
保护村落周围用于饮用水的泉水, 除了在泉水周围种植涵养水源的植物以外, 还用带刺的植物围栏, 以防止牲畜进入污染饮用水而导致村民生病。
第五, 恢复不同土著民族社区之间以物易物的传统交易方式, 特别是高海拔与低海拔村落之间粮食等物资的交换, 以增强不同社区的粮食安全。
第六, 恢复西班牙殖民统治之前由印加帝国修建的大量饮水工程, 以满足社区饮水和灌溉农田的需要。
挖掘水井和修建水窖以储存水资源, 修建水渠等灌溉系统。
(三) 普诺地区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复兴
无论是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 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和举措, 都是建立在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
2007年开始, 通过与人类学家等学者的合作, 当地土著民族在气候变化以及传统知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以传统文化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 形成传统文化“培育”气候变化 (nurturing the climate change) 的观念, 实现传统文化的去殖民化, 最终全面复兴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
土著民族的传统信仰认为包括山、水、雨、农作物、牲畜、森林、土地等在内的自然元素都是有着神灵灵性的, 在信仰天主教和现代文明影响之后, 这些神灵崇拜已经远离土著民族, 现在需要重新召唤这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神灵回归, 重新建立与神灵的关系以得到更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第三, 恢复神山、神湖等神圣的地方和场所, 并在这些被认为是神山和神湖的圣地种树以恢复植被。
第四, 恢复传统的信仰仪式, 重新建立人与当地神灵沟通的渠道, 例如恢复举行祭祀雨神、山神、湖神、森林神和谷神等信仰的仪式, 通过与神灵沟通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五, 恢复传统的世界观。
土著民族的传统世界观认为人、自然与神灵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 叫做“帕查” (Pacha) , 在这个世界内人们通过信仰、仪式、节日等活动维系着三者的和谐与平衡, 但这种关系被扰乱或者打破之后就会出现诸如干旱、高温、冰川消失、洪水等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现象。
因此, 要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恢复传统的世界观以及其中的和谐关系。
在传统文化“培育”气候变化的行动基础上, 土著民族和相关组织与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培育”秘鲁多元文化的观念:即在秘鲁社会开展去除殖民化影响、承认土著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共同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
目前, 这一要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秘鲁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在秘鲁新一届的总统选举后, 新一任的政府承认历史上的诸如印加等古代土著民族文明同样是今天秘鲁文化的源头之一, 土著民族文化是今天秘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因此, 传统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培育”, 不仅应对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复兴了传统文化, 而且也逐步“培育”了秘鲁的多元文化社会。
应该指出, 对于包括普诺地区在内的安第斯山区的土著民族而言, 传统知识和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并不矛盾, 而且是后者的有效补充。
前文所提到的“安第斯农民技术项目协会”, 其很多成员就是大学和研究所的水利、农业和气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
但是, 由于当地政府和科研部门目前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在当地土著民族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 即使推广了现代科学技术但由于成本过高, 当地土著民族根本无法负担而不具备可持续性。
因此, 在上述情况下, 对土著民族而言, 传统知识和文化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