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良奇 伍一声
“6635”
油库
(资料图)
浙江省首座铁路接卸油库
城市能源工业发展的见证
始建于1968年5月的杭州临平油库是浙江省首座铁路接卸油库,隶属浙江杭州石油。该库于1966年批准建设,建库时采用“6635”代号命名,1970年9月更名为“八四连队”,1998年8月同省内各级石油公司成建制划转中国石化。
油库2014年吞吐量达39万吨,创历史新高。2018年9月,为降低油品储存带来的安全环保风险、节约运行成本,油库正式关停。
从1968年到2018年,五十载栉风沐雨,石化人在这里艰苦奋斗、踔厉奋发;一批批能源“血液”,从这里输送到社会各个领域,为加快杭州市城市建设及工业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
计划经济时期,临平油库承担着为杭州城市工业生产“输血”的使命,是杭州及周边地区油品供应的“大动脉”,承载了一代人的芳华,书写了中国石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恢宏篇章,彰显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传承发扬。
光阴的故事
临平油库分两个库区,最早的是埋藏在山体中的隐蔽式坑道库。油库储油区、发油区和收油区均分散布置,通过专用线从沪杭铁路引接,收油区至储油区还分别铺设汽油、煤油、柴油管道各一条,直接埋入地下。据《浙江省商业志》记载,油库当时总占地面积15.3万立方米,覆土隐蔽式金属油罐10个,总容量为两万立方米。
老库区位于杭州市临平区横山冬瓜坞地段,沿着一条宽不到两米的小路穿山而过,就能看到一扇大门。锈蚀的铁门悬挂着“油库重地,闲人莫入”的标识,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诉说着油库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山北面是5个汽油罐,南面是5个柴油罐,如今也已长满杂草,斑驳的墙面及安全警示标语见证了岁月。
1975年,为适应业务经营发展的需要,解决区域布局过于分散带来的管理困难,临平油库撤销了横山库区和龟山发油区,移至铁路槽车接卸处并建成新的库区。随后,油库技术革新采用电子数控发油装置,1983年还建成浙江省第一座卸油操作栈桥,提高了收油发油作业能力。
据油库退休职工回忆,值班时,油库工作人员吃住在山里。有油品输送时,他们就打开阀门收发油,并通过电话远程联系。
除了做好油品收发工作,每四年油库还要安排一次清罐作业。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大家作业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清罐时,机修班、电工、消防队等班组都会同时到场,严阵以待。现场通过输送和抽油的方式将油罐底油扫除干净后,再使用鼓风机从人孔处鼓风,排尽罐内蒸汽。
该油库的存在,不仅满足和保证了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也保障了地方经济和民生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每天都有槽车罐车开进临平油库装卸油品,有计划内油、计划外油、平价油、协议价油等。油库工种当时细分为计量员、司泵员、机修工、电工和发货员。在特殊环境下,没有大型机械,他们肩扛手抬转运设备,忙的时候就边吃饭边作业。当时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大家凭着这股斗志,勇毅拼搏,助力油库快速发展建设。1985年,临平油库吞吐量超10万吨,2014年更是达39万吨,创历史新高。
为美好生活奉献清洁能源,为社会发展增添石化动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成品油管道输送的建设及配备自动化设备的智慧油库投用,临平油库退出了历史舞台,“6635”也成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