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金积玉发福生财年画
【资料图】
作者 董兴让
满地松针展翠毡,
春风双蹴绣球圆。
磨鞦不用秋千索,
也学中原戏半仙。
这首清代史梦兰写的《滇竹枝》,吟咏的是云南民间过年时节,在堂屋中,以松毛铺地,好似垫上了翠绿的地毯。除了特有的抛绣球、立木转磨秋为戏的习俗,还有与中原地区相似的其他游戏习俗。滇西边陲腾冲过年,确实是既有中原江南之风,又颇具西南边关色彩,因而其习俗也非常纷繁多彩。
明清时期,腾冲称为腾越州。于清乾隆中期开始编修,最后由“知腾越州事楚北屠述”完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腾越州志》,其首卷就称:“腾越者,古滇越也,亦曰越赕,其来久矣”。明朝初期,作为“全省之门户”“边关要地,山河寸金”的腾冲城,大批兵士屯戍于此,很快发展为“周匝七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城门楼高四丈”的“极边第一城”。清代,在其周边的重要交通要道,遍布“十八练里甲村寨”。《腾越州志》说:“夫十八练里甲村寨,曰练曰寨者,为卫边而言也。州卫并设,民屯错处,以耕以守,以护封疆。”因而明清以来,腾冲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是由中原、湖广等地戍边、经商迁徙而来,所以腾冲的风俗习惯南北兼有。《腾越州志》卷三“风俗”篇说:“滇南风俗,大概相同,亦与中土不异。明初开滇,江南从戎者多驻牧其地,故金腾人多金陵软语,宜其风俗有吴下风,并合《荆楚岁时记》也。”这些移民扎根的居民,不仅延续了祖籍地明清时期的风俗,甚至传承了更为远古的《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习俗。就以春节习俗来说,全国各省之年节习俗,似乎在腾冲都有所体现,并且还融合了西南各少数民族过大年的奇异风俗,因而腾冲的年足够纷繁多彩。
在腾冲一些汉族和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村寨,过年习俗也是始于腊月初八开始熬“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此粥最早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用料增至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桃仁、杏仁、桂圆、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等等数种。“腊八粥”的味最为丰富,恨不得要让来自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喝出自己老家的独特味道。腊月廿四的祭灶,也是崇敬祖先习俗的腾冲故家极为重视的春节习俗之一。传说,这一天灶君会向天庭报告该户人家年内是否行恶事,是否积德行善,是否遵纪守法。所以在这天,腾冲人祭灶行礼如仪,同时告诫儿孙,平时做饭菜之时,千万不要发火,夫妻不要在灶头边吵架,更不能砸锅摔碗、随手甩盘碟,否则被灶君记录,汇报玉帝,来年就会遇事不顺。
大年三十,腾冲人要饮分岁酒、守岁、燔松毛,四更时分要以松针铺地,迎上天的灶君回家。新年正月初一,祭祀天地祖先,门植双松,贴门神,悬彩于门,民间往来贺岁,人人换新衣,逢亲戚朋友要说吉利话。赶街,也是城乡百姓最喜欢的过年习俗,街上各种年货十分丰富,男女老少,或游观,或选购,俱各有所得、各有所乐。春节期间,一般都会迎来“立春”节令,乡村群众都会在这天入城看春,还以饼、酒相馈赠。又因为腾冲境内有滇西甚至全省知名的道教名山云峰山、佛教名山宝峰山,初一至初九,城乡男女老少都争相前往朝山。清代尹艺就在《腾阳竹枝词》中写道:
家住河西湾复湾,
年年结伴朝云山。
正月初九四月八,
侬方去时君正还。
等到元宵节,男女老少出门看灯,看鱼龙诸杂戏,结伴游腾冲新桥河,插香于道,祈愿新的一年祛除邪疾,清吉平安。至此,春节也就过完了,大家开始忙于各自的新春劳作中。
标签: 原创腾冲的年